[有雷]《La La Land》 觀後記錄與心得

《La La Land》是一部備受好評的電影,無論是拍攝手法、調度或是音樂都頗吸引人,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。

導演 Damien Chazelle 先前的作品《Whiplash》(進擊的鼓手)也是一部大受好評的片子,因此於看 《La La Land》之前就頗為期待。

整部電影抒發了對「創作」的一些理念,同時也是對過往好萊塢的歌舞片致敬。電影用了許多「復古」的元素,卻也將這些老元素賦予了新的融合。

電影一開始,是從塞車中的公路開始,一曲〈Another Day of Sun〉有著爵士樂 Big Band 的元素、百老匯歌舞音樂的靈魂與骨幹,將在 Los Angeles 追夢的精神與熱情給勾勒出來,在影像的部份,用了長鏡頭來呈現,不禁令人佩服這樣的調度。每一個出現的人物都是城市中的小人物,這也勾勒出了主角們原先也就是這樣,這是一個城市中的小人物的故事。

而在女主角 Mia 與室友前去 party 的過程中演唱了〈Someone In The Crowd〉,一樣是在爵士樂中帶有弦樂的元素,歌曲前段與後段的落差將追尋夢想的「希望」與「悲觀」都融合進歌曲中。影像的部份則是向老電影《Sweet Charity》(1969)致敬,這一段從演員服飾的配色到動作,都有這部電影的影子,此外也有著經典電影《Singin’ in the Rain》(1952)配色、調度的影子--《La La Land》中有很多元素是向經典歌舞片《Singin’ in the Rain》致敬。

另一方面電影也切入了從男主角 Sebastian 切入的視角來介紹這個人物。他有著一個老爵士傳統的靈魂。從他收藏的 John Coltrane、Bill Evans 和推崇的 Charlie Parker 和 Miles Davis,幾乎可說是 1950 到 1960 年代由 Blue Note 出品的爵士黃金時代作品,風格上囊括了 Swing、Cool Jazz、Bebop 跟 Hard Bop。

Mia 進了一個餐廳,聽見了在餐廳擔任鋼琴演奏的 Sebastian 又不想再照著歌單彈奏,而即興出有Stride piano 風格的曲子〈Mia & Sebastian’s Theme〉。這首曲子是 OST 中我很喜歡的一首。這次兩人的相見依然不太愉快。

Mia 與 Sebastian 後來又再相會,在〈A Lovely Night〉中,是這部電影中兩人有些朦朧而曖昧的感覺,卻不承認的階段,同時也是向《Singin’ in the Rain》致敬的經典片段。從踢踏舞的編舞到「路燈之舞」的動作,都是經典歌舞片《Singin’ in the Rain》的幾個經典。在《Singin’ in the Rain》中這是主角表示墜入愛河的喜悅所呈現的歌曲與舞蹈,在《La La Land》中雖未道明,卻從主角們的互動以及歌曲的呈現中看出若隱若現的好感。

兩人後來再見面並散步聊天時,向對方介紹了自己的夢想,Mia 談到了想當演員的原因,而 Sebastian 在聽到 Mia 討厭爵士後,帶著她到 The Light House Cafe(燈塔咖啡廳)。位於 Hermosa Beach 的 The Light House Cafe 是歷史悠久的爵士俱樂部,於 1949年5月29日開始表演爵士樂,有很多知名爵士樂手都在此留下現場錄音,確實是爵士迷的聖地之一。在這次見面的最後, Sebastian 邀請了 Mia 共賞電影,忘記已經與男友有約的 Mia 欣然同意。

在回家的路上,Sebastian 走在 Hermosa Beach Pier 唱起了這部片的主打歌曲〈City of Stars〉。這首歌有著流行音樂的風格,但也有爵士樂的元素,是一首很抓耳的抒情歌曲。

到了約定的日期,Mia 才發現原來早已與男友有約,而最後她終於還是順從心中的渴望,在聽到餐廳播放的音樂後,毅然決然離開飯局,前去與 Sebastian 約定的劇院。身穿綠色服裝的 Mia 走進劇院時,與發現 Mia 而站起來的 Sebastian 相望。這一段與前面 Sebastian 走在碼頭的場景讓我想到了小說 《The Great Gatsby》的敘述:「『如果沒起霧的話,我們能看見海灣對面你家的房子了,』蓋茲比說:『你們那兒的碼頭盡頭,總是有一盞通宵亮著的綠燈。』蓋茲比先生居住於西卵鎮,而他心目中所追求的夢想,即是住在對岸的東卵鎮的黛西。綠燈就好像他心目中的希望,渺小而遙遠。」在電影中這不但是使用了經典文學的意象,也是在愛情萌芽之際,便暗示了這段感情最後的結局--渺小而遙遠。

劇院播放著老電影,不久卻又發生故障,於是 Mia 與 Sebastian 兩人到 Griffith Observatory ,也代表著愛情的開始。而當時播放的電影也是經典老片《Rebel Without a Cause》(1955),老電影帶子的「壞掉」中產生了一段新的愛情,也是傳統垂死的一種意境,故事一樣發生在 Los Angeles的《Rebel Without a Cause》在當時是反叛且顛覆的經典,James Dean 飾演的主角是美國50年代到60年代青年顛覆傳統的象徵,那一套紅外套也成為經典意象,在〈American Pie〉這首提到許多美國經典象徵與現象的歌中也有這句:”In a coat he borrowed from James Dean.”足見其代表性,除此之外在題材方面,《Rebel Without a Cause》說的是關於 Los Angeles 貧困生活的故事,在當時也是突破設限的,而那種窮途末路下的叛逆精神,或許也可以當做是《La La Land》的導演 Damien Chazelle 投射在角色與劇情中的創作價值觀--傳統的精神、叛逆的靈魂、融合的手段

Mia 跟 Sebastian 開始進入熱戀期,到 Angels Flight Funicular Railway 約會(實際上這個景點應該是在2013年就停業了)、在 The Light House Cafe 約會,配樂則是〈Summer Montage/Madeline〉,是純音樂,也是片中最 jazz 的一首,有著些許 Hard Bop 的風格在。

在 The Light House Cafe 時,Sebastian 遇到了昔日夥伴 Keith,兩人在對於音樂的理念上有所出入,Keith 當時是這樣勸 Sebastian 的:”How are you gonna be a revolutionary if you’re such a traditionalist? You hold onto the past, but jazz is about the future.” 也因為理想的不同,Sebastian 並沒有馬上同意加入 Keith 融合了流行音樂的 The Messengers 樂團。

在接下來也有了 兩人合唱版的〈City of Stars〉,飾演 Sebastian 的 Ryan Gosling 的聲音特色更有爵士風格一些,而飾演 Mia 的 Emma 則是有著輕柔女聲,替這首歌帶來了不同於 Sebastian 獨唱時的風格。Sebastian 鼓勵 Mia 創作屬於自己的劇本。

Sebastian 聽到了 Mia 跟其母親的通話,因此決定加入 Keith 的樂團,以得到一份穩定的收入,然而在 Mia 去聽了 Sebastian 加入的 The Messengers 樂團的歌曲〈Set A Fire〉的現場後,她知道這不是 Sebastian 喜歡的音樂風格,因此離開了現場。〈Set A Fire〉這首歌是由R&B/靈魂音樂歌手 John Legend 飾演的樂團主唱兼吉他手 Keith 演唱,儘管樂團的名稱貌似是向知名的 Hard Bop 樂團 The Jazz Messengers 致敬,但是風格上確實並非爵士樂,而更像是有爵士與 R&B 元素的流行音樂(其實這部片中的歌曲絕大部分都是爵士風格的歌曲,但嚴格來說不算是爵士樂)。

隨著 Sebastian 的工作越來越忙碌,而 Mia 的孤獨與籌備個人戲劇的緊張、對 Sebastian 貌似放棄了夢想的狀態,也讓兩人的關係變得緊張。兩人難得的相聚也在爭吵下不歡而散,其中 Sebastian 憤而指出或許 Mia 喜歡的是未成功的他,讓 Mia 感到受辱,轉身離開。而嚴重的裂痕更是發生在 Mia 演出獨角戲的那天,Sebastian 因為忘記了樂團拍照時間與演出衝突,而沒有前去觀賞。更慘的是,Mia 的戲劇只有幾個好友出席,她還聽到了對她作品頗為不屑的評論,讓她很沮喪,對夢想與感情的雙重失望,讓她決定回到位於內華達州的老家。

Sebastian 在 Mia 離開後接到了來自一個選角導演的電話,他知道這是 Mia 通往夢想的機會,因此開車前往 Mia 的老家,告知她消息,並說明隔天會來接她。 Mia 參加試鏡演出時被要求講一個故事,因此她演唱了 〈Audition (The Fools Who Dreams)〉,這首獨唱曲有著音樂劇的風格,透過歌詞傳達了那種義無反顧的堅持,是描述,也是獻給那些做夢、逐夢的人。這首歌曲柔和、流暢而動人。 Mia 取得了這次的機會,但也表示她將必須前往巴黎好一段時間,而 Sebastian 認為 Mia 應把握這個機會,堅持自己的夢想,而兩人之間只能順其自然。他們互相說著將永遠愛著對方。

這部電影是使用四季來當做分節,最後又回到了初始,然而卻是「五年後」了。

已經成為著名演員的 Mia 早已和另一個男人結婚生子。有一晚,夫婦二人因為塞車而決定改變行程,受音樂吸引而來到一家 club,Mia 留意到 logo 是她為 Sebastian 設計的標誌,她意識到 Sebastian 終於實踐了他的夢想,而這就是他所開的店。Sebastian 在臺上看到了 Mia,他開始演奏自己與 Mia 的愛情主題曲的變奏版〈Epilogue〉,在這個版本中加入了很多不同的音樂元素,這是 Sebastian 幻想他們沒有分開的情景的作品。歌曲結束,Mia 跟她的丈夫離開,離開前,她又回頭望了一眼,恰巧與 Sebastian 的眼睛對上,Mia 微笑後離開。

爵士的精神是即興、實驗,儘管爵士樂確實比起全盛時期來說是式微了,但是依然有很多熱愛爵士的人融合不同的元素,讓爵士的養份充實音樂。

這部電影其實就是一個維持傳統的精神的作品,除了是向爵士樂致敬,更是向曾經盛行的歌舞片致敬,但更多的是在談關於創作、關於理念。所以感情成分是比較 bittersweet 走向的,很現實,也沒有 happy ever after,失去了情人的身分,兩個主角依然有著「同是天涯『追夢人』」的身分,因此在最後他們都給彼此一個微笑,有著不捨,但也有著真心對於對方達成夢想的祝福,只是夢想成真的未必是完整地成真,身邊的人可能跟原先所想的不同。感情線在一開始就預示著結局,從綠色的形象到老電影院的關閉,都埋下了伏筆。

那在理想方面呢?

一開始 Sebastian 為了 「穩定的收入」而加入 Keith 的樂團,某種程度來說是放棄了自己的理想。而在片中,Keith 也提到 Kenny Clarke 和 Thelonious Monk 兩位爵士音樂家來勸說 Sebastian 。Kenny Clarke 是 Bebop 的開創者,卻因為種族問題與美國對藝術家不夠友善的環境而只能遠走他鄉;Thelonious Monk 早期的音樂就很有突破、很前衛,卻在當時不受樂迷青睞,這些似乎都在但暗示著 Sebastian 音樂道路上的不得志。當然最後 Sebastian 達成了他的夢想,但是名字也不是用原先預定的,而是 Mia 為他取與設計的。一方面或許是因為 Sebastian 對 Mia 的懷念與感情,另一方面也如當時 Mia 所說的,沒有人會想進一家叫做 “Chicken on a Stick”的 club。

Sebastian 也想過另外一種結局--犧牲了他的夢想,但有著愛情的結局,然而現實就並非如此,人們只能接受當下,並且珍惜它。這部片子並不是要探討愛情跟理想是否無法兼得,畢竟 Mia 之後也有著好的歸宿,這段感情線某種程度來說,除了吸引觀眾外,更多地是在表述那種共同逐夢的共振,因此在爭吵時 Sebastian 才會說出認為 Mia 是喜歡落魄的他的話語,他們自然是喜歡對方的,但在本質上確實也是愛著熱情追逐夢想的那個身影。這部片子並不那麼浪漫,也沒那麼勵志,它說的不是一個幸福快樂的故事,而是一個堅守原則與遇到矛盾、挫折時的態度與選擇的故事。

細節上融合不同元素,但保持傳統的核心精神跟這個「傳統」背後的反叛靈魂,既不剛硬地不接受任何「雜質」與「妥協」,也不拋棄核心的信念和價值,這或許就是這部片子中的嘗試,也是導演想要闡釋與實踐的一種理念。

儘管我並不認同作品中對爵士的看法,無論如何,這部片子從畫面的構圖、音樂的製作與拍攝的手法,都能看出向經典致敬的意味,也能看出用心,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影片。

Published b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